- 简 介
- 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basophilic leukemia,BL),1906年Goachim等首次报道,血和骨髓中以嗜碱性粒细胞为主要成分,患者除有急性白血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外,还有因高组胺血症所致的荨麻疹,皮肤潮红及众多的胃肠道症状。BL有两种类型:一为起病即为急性型,另一种为慢性CML晚期的嗜碱性粒细胞病。 某些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有t(6;9)(p23;q34)异常者,骨髓中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但外周血中不增多,而CML患者有t(9;22)(q34;q11)的异常,此两种疾病都有9号染色体(q34)异常,并且都有嗜碱性粒细胞的增多,这说明9号染色体断裂点基因可能影响嗜碱性粒细胞的产生,Peterson等对急性白血病患者455例的白血病原始细胞进行了超微结构分析,发现急性嗜碱粒细胞白血病8例,占急性白血病的不到2%,但Quattrin统计1959~1973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医院收治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2152例中,本病占急性白血病的4.5%,本病为血中出现不成熟的嗜碱性粒细胞(超过白细胞总数的1/3),并持续存在于疾病的全过程。
- 是否属于医保
- 否
- 别 名
- 嗜碱细胞性白血病
- 发病部位
- 骨髓 血液血管
- 传染性
- 无传染性
- 多发人群
- 所有人群
- 就诊科室
- 血液科
- 治疗费用
- 市三甲医院约(50000-100000元)
- 治愈率
- 40%
- 治疗周期
- 3-5年
- 治疗方法
- 化学治疗、药物治疗
- 相关检查
- 嗜碱性粒细胞计数,骨髓象分析
- 常用药品
- 乌苯美司胶囊,醋酸泼尼松片,注射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
- 最佳就诊时间
- 就诊时长
- 复诊频率/治疗周期
- 3-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