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语症症状诊断
一、症状
一、听理解障碍:
一般认为言语听理解的过程是声学言语信号的接收,有语言学意义的声音单位,即音素的感知,有特定意义的音素序列的标记即词汇和语义的理解,及产生多层次意义的语义性单位的复杂相互作用,即句法的理解。
失语症的听理解障碍可以表现在上述某一障碍或多个阶段出现障碍,从而表现出不同的听理解障碍。
1.纯词聋:
Wernicke认为,颞上回后部(Wernicke区)是听觉词汇形象的储存仓库,它的损害往往引起听性语言的知觉困难,即完全或部分词聋。纯词聋的患者理解或复述听觉方式呈现的言语刺激,而朗读、阅读、书写及自发语相对正常。他们能够听到并理解非言语性刺激,如汽车喇叭声、下雨声、狗叫声等环境声音。真正的纯词聋极少见,大部分患者表现出轻度失语症的其他特点,如偶尔的音素性错语,轻度命名困难。
2.语义范畴的选择性损害:
有些患者表现出对某些语义范畴词汇的听理解较好,而对另一些范畴词汇听理解较差,如字母、数字、颜色、躯体部位名称可有选择性的损害。通常是基半球外侧裂周围语言区的局限性损害。
3.语义联系与语义知识的部分保留,
在临床上,患者虽不能精确地理解词义,但能够把该词归于某一范畴,存在语义性联系。
4.短时记忆损害:
对词汇、语句的理解需要在记忆中对接收到的语音序列进行短暂的储存。患者对于只有一个意义环节的简单句子的理解没有太大的困难,但在理解由几个意义环节组成的信息或复杂的语法结构时就遇到了困难。因短时记忆的破坏,在信息的几个意义中间产生相互干扰,抑制患者能很好地记住一个意义中心(信息块),但不能再现其他意义中心。
5.句法理解损害:
一些失语症患者可以理解词的意义,尤其是名词,理解单个词、相近意义也没有困难,他们也能理解简单的句子,但不能理解复杂的语法结构。
二、言语表达障碍:
1.言语废用症:
是指因脑损害造成的不能将形成的和填充好的语音框架转换成用来执行有目的的言语运动计划。言语运动计划即指定发音器官的运动目标(如圆唇、舌尖抬高)。运动计划的基本单位是音位,每个音位系列有它的空间和时间赋值。
2.语法缺失:
在非流利型失语症患者自发言语中,常可以看到他们的言语表达多为实义词,而缺乏语法功能词,动词相对较少,言语不能扩展,即“电报式”言语。
3.复述困难:
表达性言语的最简单的形式是复述性言语,音素、音节、词的简单复述要求精确的听觉,并对音素加以分析,最后形成复述材料的记忆合成表象,变成复述的另一条件是要具有相当精确的发音系统,以及从一个发音单位到另一个发音单位或一个词到另一个词的转换。
4.命名错误:
各种类型失语症患者在命名时均可见命名错误。常见的名错误有迂回语、语义性错语、音素性错语、无关语词错语、新词错语、否定反应等。
二、分类
20世纪60年代,Geschwind提出了对失语症可以描述为“流利型”和“非流利型”。流利型失语是指发音流畅,不费力,语句较长,语法正常,韵律正常。非流利性失语症是指发音费力、缓慢、不清楚或笨拙。失语症的分类也可根据解剖部位分为皮质性失语症和皮质下失语症两大类。常见的分类如下。
运动性失语:
主要表现为表达障碍明显于精神障碍,预后较好。
1.损伤定位:
优势侧半球额下回后部(从前上额叶到前顶叶区域的皮质,包括岛叶和周围sylvian皮质上缘)。
2.症状
(1)Broca失语(主要为运动性失语):
对言语可理解,并非流利性障碍。说话中的连词、代词等减少或缺失(电报语式)。
1.受损的功能:
流利性,命名、复述和书写。
2.完好的功能:
口语、书面理解。
一般是脑卒中的晚期表现
(2)构音失用:
参与构音的运动器官协调障碍,如呼吸(构音不清),清晰度(构音障碍)、情感性语调(失韵症),随后失音缄默。
(3)缄默症:
无任何语言,理解完好,书写相对保留,偏瘫多见。常见于脑卒中急性期。
感觉性失语:
不能理解词语的意义,特点是言语流利,但听不懂他人的话语,听觉是正常的。预后不佳。
1.损伤定位:
颞上回后部(颞叶、顶叶后部了,枕叶侧面)
2.症状
(1)Wernick失语(主要感觉性失语):
流利而荒谬的语言、对白(乱讲,“语言色拉”)。说话和书写(语法)形式相对保留,内容和意义(语意)错误。
1)受损的功能:
命名、复述、口语和书写理解
2)完好的功能:
流利性
3)错语症:
大量错语、新造词,混杂在一起,称为杂乱语、奇特语。命名和找词也有明显障碍。语言流畅,但缺乏表达的核心内容,评议空洞。如语音错误(词语概念错误,如“时间”混淆“分表”)
(2)纯字聋:
听觉理解受损,而说话、阅读理解相对保留。多见于脑血管意外,脑肿瘤及感染,病变涉有单侧或双侧颞叶。
(3)失读伴失写:
阅读理解、书写受损,而口语较少受影响,预后较好。
传导性失语:
在表达方面,自发言语流畅,但多伴音素性错语障碍为其特征。,复述与自发言语命名,读词均表现为错语。对文字和音声理解都较好。一般预后较好
1.损伤部位:
左侧颞叶或顶叶上部(可能是前后语言区域的联系纤维受损)。
2.症状:
复述障碍明显,语言和理解不同程度地相对保留。
完全性失语(也称球性失语症):
1.损伤部位:
在较大的损害伤及左侧半球多个脑回
2.症状:
语言功能各个方面受到严重损害,无任何语言,理解力丧失。
命名性失语:
突出的特征是在自发言语中和视物命名时,有明显的找词困难,但言语是相对流利的。
1.损伤部位:
常见病变位于颞中回和角回,局限性损害,如阿尔茨海默病。
2.症状:
物体命名困难,字面错误或语意错误。
丘脑性失语:
患者说话中间型流畅,声调低,音量小,但音尚清。
1.损伤部位:
和语言区域连接的后丘脑核,常见于脑出血、脑肿瘤。
2.症状:
一般能简单回答问题和叙述病史。复述正常或轻度障碍,有明显的命名障碍,语意性错词较多,对颜色命名较好,名词、动词、短语听理解好,执行口头指令较差。预后较好。
混合性失语:
1.损伤部位:
由于优势半球运动性及感觉性区域的广泛病变或皮质下病变致联系通路的中断,损害了Marie四边形区域所致。
2.症状:
感觉性失语和运动性失语同时存在。此时诵读和写字完全不可能。既听不懂也不能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意思。轻者往往给人以精神失常的错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