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多糖贮积症Ⅰ型(黏多糖贮积症Ⅰ型 )

别名:
承霤病,胡勒综合征,软骨-骨营养不良,粘多糖病Ⅰ型,粘多糖增多症Ⅰ型,粘多糖贮积病Ⅰ型
传染性:
无传染性
治愈率:
20%
多发人群:
1-2岁儿童
发病部位:
典型症状:
智力发育迟缓 关节畸形 鼻梁平塌 齿龈肥厚 唇厚舌大
并发症:
是否医保:
挂号科室:
治疗方法: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二、发病机制

  本病发病机制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基本缺陷是溶酶体a-L-艾杜糖醛酸酶缺乏,基因定位在22~22q11,从而使黏多糖分解发生障碍,体内各种组织细胞内有分解不全的黏多糖沉积,并随尿排出体外。从尿中排出的2种黏多糖是硫酸皮肤素和硫酸乙酰肝素,二者在多糖侧链上都有艾杜糖醛酸。

  病理:本型的病理改变几乎可涉及到体内的每个器官和组织,其中最严重的改变见于脑、心、肝、脾。脑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软脑膜变厚,呈乳样浑浊。心脏肥大,心包、心内膜、腱索、瓣膜都有片状或结节状肥厚。冠状动脉呈白色索状,可被内膜沉积所阻塞,或呈管腔狭窄。肝脾肿大变硬,外观呈灰色。

  镜下可见在许多组织内都有肿胀的大细胞,内有大量黏多糖沉积,称为Hurler细胞或气球样细胞。这种细胞可能属于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或其他细胞,见于心瓣膜、血管、脑膜、角膜、肌腱和骨膜等组织。由于黏多糖溶解于福尔马林,故用PAS染色时,黏多糖沉积溶解。肝实质细胞、库普弗细胞、脾和淋巴结的网状细胞、内分泌腺的上皮细胞、软骨细胞、骨细胞和视网膜细胞等,也有黏多糖沉积,可使细胞呈空泡状,与Hurler细胞相似。用组织化学方法分析细胞沉积物证明是黏多糖。电镜研究提示异常细胞内沉积物是在溶酶体内。

  中枢神经和末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肿胀,内有脂样沉积物,其组织化学特点与神经节苷脂相同。电镜检查可见神经元内沉积物常聚结或为分层结构,称斑马小体,与神经节苷脂病时的膜状胞浆小体很相近。

相关推荐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相关医生

更多>

  • 李秀莲,主任医师
    李秀莲 主任医师
    未开通
    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 儿科

    擅长疾病: 新生儿疾病的诊断、治疗与护理。

  • 彭玉,主任医师
    彭玉 主任医师
    未开通
    贵阳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儿科

    擅长疾病: 小儿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 王珩,主任医师
    王珩 主任医师
    未开通
    昆明市延安医院 儿科

    擅长疾病: 对小儿佝偻病心肌炎、肺炎、贫血、腹泻、心理因素性疾病的诊治

  • 苏诒英,主任医师
    苏诒英 主任医师
    未开通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儿科

    擅长疾病: 新生儿窒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缺氧缺血性脑病、早产儿营养等

  • 田青,主任医师
    田青 主任医师
    未开通
    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 儿科

    擅长疾病: 新生儿疾病,擅长呼吸系统疾病、早产儿的救治和随访。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相关医院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