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直肠肌鞘结肠拖出术

经直肠肌鞘结肠拖出术术前准备

  • 1

    术前4周入院,少进有渣饮食,每日口服液体石蜡60ml,灌肠1~2次。

  • 2

    术前2周开始口服琥珀酰磺胺噻唑等药。如合并结肠炎,反复腹泻时,可用生理盐水反复灌肠冲洗,每日3次,并口服新霉素50mg~100mg/kg·d,分3~4次口服。

  • 3

    如经过适当结肠准备,积粪情况仍无好转,应即考虑先行横结肠造瘘。造瘘后通常再隔3~6周进行乙状结肠直肠段根治切除。

  • 4

    静脉输液,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少量、多次输血,改善营养不良、贫血,加强手术耐受性。

  • 5

    对泌尿系统作详细检查;注意病儿有否合并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疾病,如有则及时治疗。

  • 6

    术前48小时可插入一支肛管,并每天灌肠3次。灌肠须用生理盐水,忌用清水,因大量水分从宽广的肠粘膜迅速吸收进入循环系统后,会发生水中毒,导致心衰、死亡。即使用生理盐水灌肠,每次每公斤体重也不应超过100ml。经以上术前准备,结肠内应无积粪,腹部呈舟状,便可进行手术。

  • 7

    手术日下胃管。

  • 8

    备血、配血400ml。

  • 9

    有条件时,准备作冰冻切片检查。

经直肠肌鞘结肠拖出术手术过程

  • 1

    体位、显露 同结肠直肠切除肛门外吻合术。

  • 2

    分离直肠上段 切开直肠两侧的后腹膜,避开两侧输尿管。提起乙状结肠,分离直肠上段。

  • 3

    环形切开直肠上段浆肌层 用0.5%普鲁卡因在骨盆入口以上,环形注入乙状结肠远端的浆肌层内,但不要注入粘膜层。环形切开直肠上段的浆肌层,向下分离粘膜下层[图1⑴]。用剪刀和浸有肾上腺素溶液的小纱布球,作锐性和钝性分离,一直从直肠近端分离至直肠远端,直至肛门,使粘膜下层完全裸露[图1⑵~⑷]。由于肾上腺素的止血作用,一般渗血不多,只有少数小血管需要结扎。

  • 4

    切开肛管白线 扩肛后,用4把组织钳夹住肛门白线处,拉开、显露肛门内“粘膜”(实际是白线以上的移行上皮)。切开肛管“粘膜”一圈,向上潜行分离“粘膜”下层,使之与直肠上端向下分离的粘膜下层沟通。至此,直肠粘膜层和肌层已完全分离,使直肠壁成为只有浆膜和肌层的鞘[图1⑸]。

  • 5

    切断乙状结肠系膜 分离并切断乙状结肠系膜,结扎乙状结肠2级血管,保留近段结肠的血运。

  • 6

    拉出巨结肠肠袢及部分近段结肠 在需切除的结肠壁上界做一缝线作为标记,把直肠粘膜层、巨结肠和近段结肠从直肠肌鞘中拉出肛门外,一直到露出标记线为止[图1⑹]。这样,直肠肌鞘即与近端结肠的浆膜层相贴合,术后将发生粘连。在距肛门口5~10cm处切断近段结肠,即将巨大的乙状结肠和直肠粘膜层切除。在近段结肠残留内插入肛管,作荷包缝包固定。在直肠肌鞘和结肠浆膜层之间置1条香烟引流,从肛门口引出体外,以防肌鞘内积血而继发感染。然后,间断缝合结肠浆肌层与肛门四周皮肤,再在腹腔内间断缝合直肠肌鞘残端和结肠的浆肌层。缝合后腹膜,关闭腹壁各层。

相关医生

更多>

  • 李秀莲,主任医师
    李秀莲 主任医师
    未开通
    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 儿科

    擅长疾病: 新生儿疾病的诊断、治疗与护理。

  • 卢秀英,主任医师
    卢秀英 主任医师
    未开通
    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 急救科

    擅长疾病: 危重病的救治。

  • 席时华,主任医师
    席时华 主任医师
    未开通
    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 眼底

    擅长疾病: 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及难治性青光眼的治疗,眼底疾病及小儿弱视诊治

  • 李晶,主任医师
    李晶 主任医师
    未开通
    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 眼底

    擅长疾病: 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特别是对准分子激光治疗近视、青光眼、泪道疾病及眼外伤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相关文章

相关药品

MORE+